2017年5月22日晚上18点,jdb电子社会学研究生党支部在诚意502成功开展了“树思想先锋,铸文化青春”的书评影评交流活动,交流会邀请了活动前期投稿的同学为大家朗读书中、电影中的经典文字,传递深刻的思想哲理、人文关怀和理想信仰,文字背后的价值为党支部树立了正确的思想建设根基。
首先,党支部书记唐炜介绍了本次书评影评大赛的前期成果,6位支部成员的投稿作品入选并将在交流会中分享自己的感悟,6篇书(影)评都紧密贴近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次,6位支部成员轮流分享书(影)评,不仅朗读经典文字,还阐发自己的感悟与理解,激发同学们的思考。
王建同学精读了《论语》中关于孝悌的片段,摘选了《论语·为政篇》中的一个故事,“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孝”的真谛是“色难”,即子女尽孝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始终对父母和颜悦色。王建认为,孔子对孝的理解可以推广到整个人际交往领域,有助于我们把握与人交往的真谛——控制情绪。
于文洁分享了《历史本体论》,作者李泽厚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我对中国和人类的未来比较乐观。这可能与我的历史本体论哲学仍然保留着某种被认为过时了的从康德到马克思的启蒙精神,以及中国传统的乐观精神有关系”。书中有关于马克思思想的理解,肯定了生活、物质的基础地位,还传递了中国儒家传统中的“乐活”思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唐炜阅读了毛泽东主席《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一哲学短文,此文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即思想与存在、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的相互作用关系,旨在纠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出现的农村工作问题和党员干部思想状况。通过学习,我们更深刻地领悟到“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中来、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这一理论。
赵娜为我们讲述了《青春之歌》影片中女主角林道静由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转变为一名无产阶级斗士的过程。林道静的成长恰是中国共产党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写照,林道静的道路也成为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知识分子所经历的曲折历程的缩影。我们可以将这部影片作为历史的文本,借此走近那个我们一知半解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时代,感受真正的青春、觉醒、勇气、理想。
马榕那作了《万历十五年》的汇报,大致解析了明朝各个侧面,皇权(万历),行政(张居正、申时行),人事(海瑞),军事(戚继光),文化(李贽)细微的网络联系。然而“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他们都试图变革却都失败了,成为其赖以生存的单一固定体制的牺牲品。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要警惕体制的固化和意识形态的僵化,增强政府治理的灵动性。
高丹丹通过《再成产的延续》向大家揭示了两点:一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社会分层的改变有重大作用,改变了阶级阶层地位获得的机制;二是社会分层的秩序被持续地再生产出来。怀揣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当我们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无差别的时候,社会分层结构将会进行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后是自由交流与总结环节,支部成员围绕传统文化的“孝悌”、“乐活”观念,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识论,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治理等展开讨论。热烈的交流反映了党员对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心、积极探索文化建设与体制改革道路的决心。每位支部成员都认识到理论武装头脑的重要性,坚定理想信念,深化文化认同,明晰党员职责,志在弘扬优秀先进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